为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动态,提高国际贸易学科人才的科研能力,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学前沿读书会第三期于2023年3月21日如期举行。会议由李志远院长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与会人员包括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系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等。
本次读书会主要对文献Ryan Monarch, 2022, “ ‘It's Not You, It's Me’: Prices, Quality, and Switching in U.S.-China Trade Relationship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04 (5): 909–928, 进行学习和讨论。


国际贸易中买方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并非易事,这也导致了买方和供应商之间的不匹配成为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瓶颈。买方在选择供应商时不仅要考虑供应商的价格、地理位置和质量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历史交易情况,与以前供应商的成功交易可能会使公司倾向于继续从该供应商那里采购,而不是寻找新的供应商。这种做法所隐含的关系惯性可能导致更高的价格。
文章使用美国2002-2008年的Longitudinal Foreign Trade Transaction Database (LFTTD)的贸易关系数据,证明了中美买方-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具有持久性,并利用动态离散选择模型刻画了美国进口商对供应商的选择决策,最后采用MPEC技术方法对模型进行了估计。
文章的主要研究了:
(1)转换成本可以被认为是任何阻碍买方和供应商之间匹配的东西,可能有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质量。与转换成本的结构估计的既往文献相比,文章的一个关键区别是使用估计的参数来推导总进口价格的影响。
(2)国际采购模式特征实事表明:第一,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来自一个主要供应商。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买方很可能年复一年地与同一卖方保持联系。第三,即使买方更换了供应商,他们通常仍然从同一地理位置购买。第四,合同密集型、技能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度较低的行业往往有更多的合作关系。第五,买方的采购决策与价格和质量有关。
(3)文章构建了一个以进口商选择供应商为中心的动态离散选择模型,来刻画美国进口商对供应商的选择决策,进一步探究中美买方-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惯性以及更多供应商转化可能导致价格下降的这种可能性。在这个模型中,供应商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每个供应商的价格和质量,还取决于合作伙伴和城市层面的转换成本。对进口商来说,关键的权衡在于,要么转向更便宜的合作伙伴,要么转向质量更高的合作伙伴,都能提高利润,但改变合作伙伴或地点的成本很高。
(4)作者使用Dubé, Fox, and Su (2012) and Su and Judd (2012)开发MPEC技术方法来估计模型。估计结果显示转换成本很大,而且不同产品之间存在差异。
通过研究,文章发现:
(1)作者以实证和分析的方式证明了,转换供应商的摩擦很大,并对进口价格有重要影响。中美进口商-供应商关系的特点是,如果供应商选择是随机的,那么周转率要低得多:近一半的进口商长期与他们的供应商保持联系,三分之一的进口商在更换主要供应商时选择留在同一个城市。
(2)动态离散选择模型估计结果显示,美国决定从中国出口商进口时,使用了合作伙伴转换成本和地理转换成本。转换成本是相当大的,而且价格和质量是影响供应商选择决策的重要因素。
(3)反事实分析表明,如果降低转换成本一半,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价格指数会下降7.6%,并导致供应商的平均质量提高。
李志远院长和与会教师、博士生同学针对本期读书会的研讨内容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本次研读文章所涉及的特征实事描述、理论模型构建方法思路、技术细节处理以及关系识别等方面都对博士研究生未来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启发、思考、学习和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