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国际贸易学科人才的专业素养,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学前沿读书会第二期于2023年3月14日如期举行。会议由李志远院长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与会人员包括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系教师和博士研究生等。
本次读书会主要对文献Alfaro-Ureña A, Manelici I, Vasquez J P.,2022,“The Effects of Joining Multinational supply chains: New Evidence From Firm-to-Firm Linkage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37(3):1495-1552,进行学习和讨论。

世界各国政府通过跨国公司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不仅表现出色,而且还有助于改善国内企业的业绩。尽管直接的供应联系不是跨国公司改善国内公司业绩的唯一渠道,但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渠道之一(Alfaro,2017)。该文章主要研究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对国内公司有什么影响。目前,有关于此的研究还没有一致的研究结论。这主要是因为:(1)在传统数据中很难观察到国内供应商和跨国公司之间的直接商业联系。因此,过去的研究依赖的是下游部门中外资持股程度在部门或部门与地区之间的差异。(2)稳固的供应联系可能是内生的。在没有观察到实际联系的情况下,很难梳理出向跨国公司供货和公司业绩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方向。(3)由于无法直接观察供应商导致无法绘制完整的逻辑链条。基于此,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讨。


该文章使用财政部自2008年以来收集的企业间交易数据,并与企业所得税数据和外国所有权数据等进行匹配,在买方-供应商关系中识别跨国公司和国内公司。文章主要关注的事件是在2010年至2015年间国内企业转变为跨国公司供应商的新角色,即哥斯达黎加国内企业首次向跨国公司出售产品的企业。文章的基准样本包括2010年至2015年期间首次向跨国公司供货的企业,以及2008年至2017年期间从未向跨国公司供货的国内公司。该研究设计的识别假设是:在考虑了公司间的时不变差异和同一四位数行业和省份等公司常见的冲击之后,尚未向跨国公司供应的公司与早期开始向跨国公司供应的公司一起,形成了可信的反事实样本,因为在事件发生前4年估计事件研究系数能够直接地表明首次供方在可观测数据中不表现出预测趋势。同时文章使用管理数据进行了多种稳健性检验。最后,文章对跨国公司和国内供应商的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两种类型的企业均意识到国内公司向跨国公司供货的重要性。
文章研究发现:
(1)事件研究估计显示,国内公司在向第一个跨国公司买家供货后,业绩经历了强劲而持续的增长。4年后,国内企业雇佣的工人增加了26%,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了4%至9%。这些影响不太可能用需求效应或税收合规性变化来解释。
(2)除了第一个跨国公司买家之外,供应商对所有其他买家的销售经历了大幅下降,随后逐渐恢复。向他人销售的动态调整表明,企业面临的短期产能限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放松。4年后,对其他公司的销售额增长了20%。这种增长主要来自于新买家的收购,这些买家往往是“更好的买家”(例如,更大且拥有更稳定的供应商关系)。
(3)最后该文章收集了来自国内公司和跨国公司的调查数据,以进一步了解向跨国公司供货的广泛好处。根据对企业家的调查发现,向跨国公司提供商品能够实现公司更好的管理实践和更好的声誉。
李志远院长和与会教师、博士生同学针对本期读书会的研讨内容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李志远院长建议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在未来撰写学术论文以及进行数据梳理时应做到“say something true, say something new,say something important”。
本期国际经济学前沿读书会取得圆满成功。